福建信息职业技术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9-05-07 浏览:428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
10010000030 |
课程类别 |
必修 |
||
课程类型 |
理论(面授和网络学习)+实践 |
课程性质 |
公共课 |
||
课程学分 |
2 |
课程学时 |
32 |
||
修读学期 |
第一、二学期 |
核心课程 |
是 |
||
执笔人 |
张荣伟 |
审核人 |
杨惠 |
||
1、课程定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正确面对和处理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恋爱、人际关系、择业就业及其他方面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影视欣赏、心理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感悟与成长,从而达到用心理健康的理论来维护自己心理健康,实现助人自助的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掌握普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原理和知识。
2.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深入分析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思路;运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分析自己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优劣势,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加大践行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素质。
3、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该门课程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健康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总体上阐述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格心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网络心理、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危机等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着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学中从青年心理学角度,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探讨成长中青年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侧重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和其他素质提高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探讨在新的形势下青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对大学生心理的产生的各种影响。
(3)系统介绍当代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固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4)让大学生掌握维护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该门课程共34学时,主要由理论教学和素质拓展教学两大环节构成,理论教学26学时,心理素质训练8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和教学课时安排,建议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表1学习情境与学时分配描述
序号 |
情境名称 |
情境描述 |
学时 |
1 |
确立目标 积极发展 |
调整心态,认清角色与责任,确立新的目标,引领自我发展 |
2 |
2 |
整合自我 迈向成功 |
认识与整合自我,为了成功奠定心理基础 |
2 |
3 |
协调利益 人际和谐 |
理解人际交往的本质,掌握人际交往基本技巧 |
2 |
4 |
珍惜时间 珍爱生命 |
培养自主赋予生命以意义的能力 |
2 |
5 |
心理素质训练 |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强化心理素质 |
2 |
6 |
心理素质训练 |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强化心理素质 |
2 |
7 |
心理素质训练 |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强化心理素质 |
2 |
8 |
心理素质训练 |
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强化心理素质 |
2 |
9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超越自我 |
2 |
10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90后与心理学 |
2 |
11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压力应对 |
2 |
12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学习心理及问题应对 |
2 |
13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人际交往 |
2 |
14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恋爱与性心理 |
2 |
15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情绪管理 |
2 |
16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 |
2 |
17 |
心理健康视频学习 |
心理问题的鉴别与应对 |
2 |
合计 |
2个专题讲座+ 2次心理训练+ 9次网络课 |
34 |
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进程安排
学习情境1
学习情境1:确立目标 积极发展 |
参考学时 |
2 |
||
学习目标:厘清新环境中的自我角色,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维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
||||
知识目标 |
1.对心理结构和成分有一定的了解;2.有向上的想法;3.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
专业能力目标 |
1.自我认知能力;2.较全面理解生活的能力;3.反思能力 |
|||
方法能力目标 |
从现实生活情境反思自我,寻找自我在新情境下的定位,以及获得相应的发展动力。 |
|||
社会能力目标 |
较快速的适应新环境,解决新环境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心理成长的问题。 |
|||
教学方法建议 |
案例法、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体验法 |
|||
媒体 |
学生的基础 |
教师的能力 |
||
多媒体课件、视频 |
一定的自我认知 |
激励能力 |
||
考核和评价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作业 |
|||
学习情境2
学习情境2:整合自我 迈向成功 |
参考学时 |
2 |
||
学习目标:整合自我心理的各成分,获得积极向上的发展动力,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
||||
知识目标 |
1.对心理结构和成分有一定的了解;2.有向上的想法;3.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
专业能力目标 |
1.自我认知能力;2.较全面理解生活的能力;3.反思能力;4.自我整合/自我超越的能力 |
|||
方法能力目标 |
用三秒法做自己害怕做的事情(积极的事情) |
|||
社会能力目标 |
了解自我的成长动力和阻力,能够自我激励,获得向上发展的动力,不断自我超越 |
|||
教学方法建议 |
案例法、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体验法 |
|||
媒体 |
学生的基础 |
教师的能力 |
||
多媒体课件、视频 |
自我认知与整合 |
激励和引发反思的能力 |
||
考核和评价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作业 |
|||
学习情境3
学习情境3:协调利益 人际和谐 |
参考学时 |
2 |
||
学习目标: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获得人际拓展和人际维持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
||||
知识目标 |
1.对心理结构和成分有一定的了解;2.有向上的想法;3.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
专业能力目标 |
1.自我认知能力;2.较全面理解生活的能力;3.反思能力;4.自我超越能力;5.开放与包容 |
|||
方法能力目标 |
从现实生活情境反思自我,寻找自我在新情境下的定位,以及获得相应的发展动力。 |
|||
社会能力目标 |
在不同环境中均能获得人际拓展和人际维持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
|||
教学方法建议 |
案例法、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体验法 |
|||
媒体 |
学生的基础 |
教师的能力 |
||
多媒体课件、视频 |
理解和自我拓展能力 |
激励和引发反思的能力 |
||
考核和评价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作业 |
|||
学习情境4
学习情境4:珍惜时间 珍爱生命 |
参考学时 |
2 |
||
学习目标:理解生命的时间本质属性,获得自我赋予生命以意义,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能力 |
||||
知识目标 |
1.对心理结构和成分有一定的了解;2.有向上的想法;3.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
专业能力目标 |
1.自我认知能力;2.较全面理解生活的能力;3.反思能力;4.自我超越能力;5.开放与包容;6.自我认同能力 |
|||
方法能力目标 |
理解生活的不容易和自我的无条件价值,从而能力自主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的能力。 |
|||
社会能力目标 |
解决存在空虚或“空心病”的现象。 |
|||
教学方法建议 |
案例法、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体验法 |
|||
媒体 |
学生的基础 |
教师的能力 |
||
多媒体课件、视频 |
自我接纳与认同能力 |
激励和引发反思的能力 |
||
考核和评价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作业 |
|||
学习情境5
学习情境5:系列实践 |
参考学时 |
8 |
||
学习目标:厘清新环境中的自我角色,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维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
||||
知识目标 |
1.对心理结构和成分有一定的了解;2.有向上的想法;3.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
专业能力目标 |
1.自我认知能力;2.较全面理解生活的能力;3.反思能力;4.自我超越能力;5.开放与包容;6.自我认同能力;7.理论转化为应用的能力 |
|||
方法能力目标 |
运用能力 |
|||
社会能力目标 |
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自身或面临的各种心理或现实问题 |
|||
教学方法建议 |
案例法、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体验法 |
|||
媒体 |
学生的基础 |
教师的能力 |
||
多媒体课件、视频 |
应用能力 |
激励和引发反思的能力 |
||
考核和评价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作业 |
|||
学习情境6
学习情境6:网络学习 |
参考学时 |
18 |
||
学习目标:厘清新环境中的自我角色,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维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
||||
知识目标 |
1.对心理结构和成分有一定的了解;2.有向上的想法;3.理解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
|||
专业能力目标 |
1.自我认知能力;2.较全面理解生活的能力;3.反思能力;4.自我超越能力;5.开放与包容;6.自我认同能力;7.理论转化为应用的能力;8.网络媒体学习能力 |
|||
方法能力目标 |
在网络媒体中批判与学习 |
|||
社会能力目标 |
在网络媒体中分别好坏对错,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的能力,多元促进自身成长 |
|||
教学方法建议 |
案例法、讨论法、视频展示法、讲授法、体验法 |
|||
媒体 |
学生的基础 |
教师的能力 |
||
多媒体课件、视频 |
批判能力 |
激励和引发反思的能力 |
||
考核和评价 |
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分享/作业 |
|||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组织模式
本课程教学围绕“自助与成长,适应与发展”的目标,实施心理知识讲授、讨论和素质拓展;并在互动体验式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开展心理测试、心理网络服务建设、心理健康月活动、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培训、专题心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的辅导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4.2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团体训练法、个案分享法等。
4.3教学手段
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QQ及Q群、微信(青少年积极发展群)、瑞格心理测试系统、心理网站平台等手段,促进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条件
5.1学生的能力基础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具备高中或中专及相应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并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初步的了解,能适用更高一级的学习要求。
5.2师资的要求(专任、兼任)
本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专业经历、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①符合高校教师任职条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
②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③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相当的教学技能,能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2教学资源的要求(软、硬件条件)
(1)学习与实习实训条件
本课程教学需多媒体教室或一体化教室、团体训练室、个体咨询室,以及校内素质拓展和校外素质拓展场所。
(2)其他条件要求
本课程采用黄冬福主编,高教出版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目前,学院设置了专业的瑞格心理测试系统,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Q群、微信群(青少年积极发展群),扩充了心理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并且拥有了一大批获得国家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
6、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为必修课,每学期根据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素质拓展情况、作业或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成绩。课程总成绩为每学期成绩的平均。
6.1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过程+结果”的方式进行,即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包括两个方面:平时表现和作品成绩。
6.2考核评价内容
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维护能力、适应能力、发展动力、课堂表现、作品成绩等。
6.3考核评价方法
考核评价方法包括班委评价、教师观察、知识考核、作品评定等。
7.其他说明
无